【语文】
语文在现在高考中,分值越来越高了(好像现在变成180了?)也是比较难提升的一项。说它难提升是因为他需要积累,以前初中老师跟我们说过,语文学习就像炖砂锅,热的慢,凉的也慢,有些人吃老本儿的积累也可以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那些没有积累的人不会提升的太快,如果要达到一定高度,需要时间。积累培养的语感很重要,但是绝对不能忽略技巧,有一些技巧,如果你得知了,会让语文分值提升一大块。

【一】我们高三语文用的官方资料
1.步步高二轮复习蓝皮的书,里面有黄皮的书,但是我们没有做完。蓝皮主要是知识,黄皮主要是练习,蓝皮知识讲的比较透彻,比较全,黄皮我们几乎都没有做过(好吧是我没有做过,觉得没必要
其实不管老师给你们订什么复习资料,只要可以有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就可以了,不用特地去买我们学校订的步步高,基础知识只要够全就好。
其实这本书的基础部分可以把很多同学高一高二没有听的语文课补回来。中枪了吗
2.核按钮考前小综合60练
我之所以没有做过黄皮是因为它的基础练习是各地模拟题,太多太杂。基础部分我们做核按钮的60练,它是主要练习非主观题的,是新课改区专用的,也是我们一中在高考之前在基础知识部分做的最后一本语文练习书(呼~这个句子好长。。。。一中老师好像都特别喜欢用核按钮系列的书,因为它的出题比较接近高考题,不是那种模拟题的集合,是单独出的,没有时效性,时效性就是今年用了明年就用起来差点事的那种,比如五三
3.有近五年高考题的那种高考试卷形式的卷子,哪个出版社都行,但一定要全。我们老师专门让我们买,然后研究高考题,高考题虽然放在最后,但是是
最重要
最重要
最重要的
4.高考优秀作文,近两年的就行,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大家应该都有吧,后面会讲怎么利用它的

【二】总结
1.为什么我没有说老师发的其他篇子(比如介绍基础知识的,就是成语,病句什么的等等,对步步高的补充)因为我都把他们都总结到我的本子上了,联合我做过无数题(当然包括高考题)和我觉得有用的一轮复习书里面讲的知识(剪下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哈。

虽然是大杂烩,但是实际上看起来不是很厚,其他的还有文言文实词积累,很全的大阅读解答方法,和各种类型题小阅读,作文审题,连贯题,诗词鉴赏的解答方法。

这些都是我从高一开始积累到高三,逐步完善的,比较精简,没有辅导书里说的那么罗嗦,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把这些看一遍,也花不了多长时间,最后语文少说120+多说130多笔记类似这种
语文基础部分是我自己的总结,作文部分是年级统一发的,独家议论文写作模式,有5种,还有各种同学们写的美文。
需要笔记的同学请加学姐的QQ群:413745447了解详情,另外学姐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哦。

【三】方法
语言基础类的(也就是小题包括名句默写,成语,病句,衔接题,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题)也就是整个语文试卷中最好提升的一部分,不能扣分儿的一部分,要通过具体类型题的集中训练,发现规律,自己哪块儿不会就练哪块儿,这些非主观题是取得语文高分儿的保障。就算没有那种专门练小题的书,比如说核按钮的60练,也要挑整张卷子上的同一类题来做,,然后把自己在不同类型题上犯的错误记在一起,尽量简单记,这种小题做多了,就会有规律可寻了 其实,说实话,语文的小题,也不用做太多,因为高三的卷子如山啊啊啊,只要有了针对性练习,平日练习多留心自己的错误,注意积累就行。
复习的时候老师肯定都会给你们发片子,我就不多说了,如果给你们资料肯定也是大同小异的。
不过重要的是选择自己不会的,不熟的东西抄下来,不要每次复习都全看一遍资料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这两类题有同学会反映比较难,因为这种类型的题是需要一定题目的积累的,需要一定思考,不是说像成语,病句,那样只要积累了一类错误,一个成语的意思,下次就知道了不会再犯。
––––诗歌鉴赏,那些基础的知识,比如诗歌的思想感情,讲基础知识的书里面都会有,但是到具体诗歌里面同学们有时会看不出来这种感情,因为会有一些特殊的意像,有的时候看意像比自己凭感觉理解诗句更准,而一些作者惯用的手法,比如以乐景衬哀情这种,需要积累,才能更全面的了解。
千万不要信你自己的感觉哈哈,第一你的文言文功底没有古人那么深厚,第二自己的感觉往往会以偏盖全,而且永远是出题人理解诗句,然后出出来题,谁知道当时作者是怎么想的呢?以前考试的时候,理解错诗歌感情甚至理解相反的同学,比比皆是。
一定要学写序号,多答几个点,增加得分的可能。
––––文言文阅读,这个可是需要做题积累了,各种实词意,各种官职的名,就像我刚才发的两张图片就是讲文言文实词的,而且,不是课标里面说的需要掌握的一定数量的实词,而是针对传记类的文言文特别积累的,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这些我一般都记在我的笔记上,因为都记在复习书上的话,书又那么厚,笔记太散了也不好复习。
大阅读题,新课标考的话,有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供选择,如果是近几年才改成新课标的省份,肯定以前高考考的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可能有些同学会跟以前一样也准备要选文学类文本阅读,毕竟一直以来练的就是这些嘛
但我们老师跟我们说,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
一定不要选文学类文本阅读,
因为事实证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儿比实用类文本阅读要低很多
而且看起来也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较好提升嘛
这类题跟诗词鉴赏差不多,都是有套路的
通过自己做题,能够总结出来的。
btw,觉得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比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性,规律好找。
重头戏作文来了,请问你是否买过很多很多作文的素材书,然后都当杂志看了,哈哈
类似这种

但是用看杂志的这种方式只能说是消遣,作文素材书并没有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开门见山说几种关于写作的要点
1.一些冷门的人物,精细的描写某个人的句子,记住其中的表达,同一种表达可以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多为古色古香的句子,华丽的句子
找出你的万能人物,肯定不能是太热门的,一定要是冷门的,有多个方面的特质可以挖掘,各种不同的题目都可以写他
2.背好段,直接用,还有名人名言。
这种多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只要换一个词,稍微改动一下就好
开头结尾很重要,因为一个高考阅卷老师看一篇语文作文,不超过十秒,真的真的,我们老师跟我们说的。
3.还有就是好的表达方式,增强气势的那种,比如,纵使...,又能怪谁...等等的,需要自己看优秀作文积累
4.最后一种就是素材书里面的新闻,泛泛的看就可以了,虽然作文很注重素材的新鲜性,但是我觉得真正用到这种新鲜素材来得高分的人很少,语言取胜的比较多,还记得那个十秒看一篇作文儿的事实吗?因为语言是第一感觉。

所以知道该怎么利用作文书了吧,找作文书中的对人物的专题描写,还有就是找作文中的华丽语言,然后借鉴。不在于是哪一年的作文只要是好作文就可以。

以上所说的,段落不可以照搬别人的,但是借鉴几个优美的句子,绝对没问题,自己要提前写好(改好别人的句子),最好找老师改一改,改到没有问题了,背熟之后直接用,

就看你有没有实践了,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

应试方法
1.写满,尤其是诗歌鉴赏题,大阅读题,就是尽量多写一些要点
2.研究答案的格式,完善自己的答题套路笔记
3.对于作文要练写字的速度,字要写得快,写在格子中间比较整齐,别紧挨着底下写(这点是自我感觉了)要与边界留点缝隙
4.选择题每个选项都要看,确保万无一失,找那些错误比较分明的选项(用于小阅读)

【地理】
这门学科,新课标卷的难度要比其他省市卷子难度大,不管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是这样,注重材料和解题思维过程是新课标卷的一大特点
【一】我们用的资料
1.区域地理部分是基础地理教程和基础地理考试题典(是配套的)因为这部分没有课本。教程这本书就是特别全面,知识特别详细,可能我们老师选它就是看中这一点吧哈哈
2.《一本》,跟政治一样,也是那个练习册,为了补充更全面的知识
3.北斗地图大比例地理图册,是红色皮的,但是我用着不太习惯,感觉北斗的另一本图册比较好,是橙黄色皮的图文详解,这本涵盖课本比较全面(这个可以作为夯实基础知识的好资料)

【二】总结
其实以前写了很多地理笔记,就是答题模板什么的,比如自然地理,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气温等等,人文地理积累的因素更多。
因为我做题的时候,把答案中的要点(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都积累下来了,久而久之,笔记中积累的答题要点就越来越多,甚至到20个,但是我的大题还是长进不大。
后来我反思了不提升的原因,就是自己只是一味积累,不思考,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搞懂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曾经参与新课标课本编写的老爷爷地理老师,他总结的是要素图形式的模板,正好把我积累的那些要点整理成模型了,后来我就用他的总结了。

【三】方法
答题方法的话,主要是跟一个老的地理教师学的,在我们当地一个特别知名的老教师那里上的一对一辅导,高三下来总共花了三四千吧,很贵的
当然收这么贵也是有原因的,那个老教师曾经参与过新课标课本的编写。
我学习的是他自己独创的方法,很简洁,令我很受用,他其实自己也编了一本教材,里面的实例更多,不过没有出版(可能觉得开辅导班更挣钱吧)。见他编的书的前言部分、目录部分。
老爷爷的书分一下几个部分

❤经典地理模型(里面包括自然地理模型,人文地理模型,综合地理模型,也就是一般同学们都会总结的答题要点,不过他的图形版本更清晰明了,并且分类清晰。在这三个模板上都有我记的笔记,有些是老教师要改的,有些是我根据以前的笔记对他的模板的补充。)
❤地理景观解题模型,这个其实讲的就是画图题
❤地理过程解题模型,这个讲的就是过程题

画图题,过程题是老师的说法,会在下面更详细内容的。

这个他说是应同学们要求加上去的,这个部分属于基础知识,也就是在贴吧经常有的资料分享,以前学地理经常要背的,不过现在在新课标卷上几乎用不到。

里面都有比较详尽的方法,每种方法后面有具体的例题来帮你理解方法

里面所有的题目都有答案
整本书一共112页……好厚的
然后前面的地理模型部分,有我做的笔记。
如果有同学要的话可以帮忙复印,反正是非常有用的,我们班里的好几个同学都去上这个班了,都反应不错。

老师把地理大题分为几种类型,有的可以用模板来做(就是那三大模板),这是一类题。
剩下的有比较典型的有过程题,画图题,材料题。
然后下面我就结合具体高考题,简要说一下这个地理老师教的部分内容,在刚才那本书里都有编的。
你们也应该觉得现在新课标地理大题比较麻烦,就是有的时候真的是会背很多,但是都打不到点子上,让背那些角度,大家都会背,大概就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模型里面的那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状况,就业,市场,交通等等等等的,但是为什么一到做题就不得分呢
一方面这些角度都是很大的一方面,交通里面就分为好多种,不总结一下很可能答偏。而且有一部分题就是让你来分析交通方式的,范围很小,这种情况下,就答模板里交通类下分的内容:方式,密度,布局,发展,成本等等。另一方面,新课标题不会考的这么简单的,这种就是其他类型题了,下面一一说。


❤画图题(画要素)
要把每一个要素都画出来,比如风也要画出来

【例】2013新课标2卷第36题
第一问
分析攀枝花一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可以用画图题这种方法来做的,比如你画出来图应该有一个山有一条河,有冷空气的气流,不仅要平面图,还要纵切图,然后把每一个要素都说进答案里就可以了。
答案就是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较小
2.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只是两条,但是每一条里面的每一个分句都是评分标准,
地理最忌讳的就是答题不答全,像“位于金沙江谷地”这种,不要认为图给的很清楚就不用说。

【例】2013课标一37题第二问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答这个题好多同学就去想他们自己先背过的那些自然条件,比如说各种的气候啊,地形啊,土壤啊,水啊,地理位置啊等等的
但是答案只有两条,一种是湖面宽广,有广阔生存空间,另一个是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这道题必须用画图题来做,画出一个湖,画出湖中的生物

【例】2013年的新课标卷2,36题第一问
分析m处附近沙源比较丰富的原因
这个题也是一个过程题,
答案是这样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这种题你就没办法用那些自然地理模型人文地理模型那些比较大方面的要点,这种只能自己画图,画图可以让你更清楚过程,然后把图片动态化。


【例】2013课标二36题第二问,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这个题也一个典型的画图题,你把图画出来就可以了,图里面应该有风的风向有河谷,然后把图中事物动态化
答案就是: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造成狭管效应。

【例】2013课标二36题第三问,有两种观点让你选择一种观点来证明,
比如证明a观点: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也就是说明沙丘扩大的原因)
沙丘扩大,说明沙子变多,沙子哪里来的,有风水人三种途径,我把这个叫做要素法(其实就是画图法,画图也是画要素)
风怎么带来的沙子,刮来的,也就是风出了封口之后速度降低,沙子沉积
水怎么带来的沙子,就是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怎么的来的沙子,人当然不会搬来沙子,但是人增加了,用水量导致河床裸露然后出现泥沙。
答这些就是满分儿了
然后标准答案是这样的,
1.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东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2.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3.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4.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沉积
一条2分,其中只要把风带来沙子这个过程说出来,就有了答案的第一和第四条了,这里其实有一点过程题的原则。
❤过程题
不能省略,要把每一个过程都得说出来

【例】2013新课标36题第三问
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你支持哪种观点,请你说明你的看法和论据 支持小亮说法的理由比较好说,
这道题的答案明显就是过程题,我把答案细分为一下几点
1.钢铁工业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
2.地形封闭
3.气流下沉的
4.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是逻辑很清晰,过程很完整的,但是有些同学就会答不全,想当然的认为有些不用答的,但是这些过程肯定都是算分的。说原因的时候一定要说出一个整体的过程来,你少说一部分,你觉得你理解了,但是就是没有分。

【例】2013年新课标一卷第37题
第一问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然后你就得说出来的,
湖泊海拔高,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
必须说出最后一句话才算完整
【例】新课标卷二卷2013年,
37题
第一问直接让你说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这道题就是典型过程题
原因部分不说了
过程部分就是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一条一分儿,最后一句跟题目一样了,但是最后一句也要说,所以大家知道要说全过程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重要吧!

第二问里面那个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变化是沼泽萎缩,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
原因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第二句话是地下水位下降
好多同学只答的一句话不答第二句话呐,只能得一半的分儿,太亏了。
❤材料题,也就是看图说话,或者是看文字材料说话,找图文里面的信息。
比如地图里面有地形信息,材料里面有人文信息,大概就是一个信息是一个答题要点。
这个是最简单的一类
❤综合题呢,就是影响意义类的,也就是第三个模型,综合地理模型
❤对比题要注意,两者都得说,格式应该是这样的:
1甲风能不足,风能不足的原因。
2.乙风能足,风能足的原因。
不要甲乙混着答,容易答不全

其实这样说下来,过程题和画图题的界线不是那么分明,描述过程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大家体会一下

然后注意,如果问影响要答有利和不利,考虑全面。

新课标地理大题光靠背是不可以的,必须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像我刚才说的那种要素法把这个题涉及到的所有要素都写出来,可能同学们,考别的地区的卷子的时候做地理题的时候没有觉得有多难,因为那些地理题都可以用刚才说的那三个模型解决,同学们也做过相关笔记
然后过程题和画图题是新课标常用的题型,但是要是平时的模拟练习题,这种类型题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出题质量不高。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改成新课标卷地区的同学,一定要研究历年新课标高考题,跟你们以前考的有很大不一样。

我其实特别推荐同学们用这个,因为这个是完全是新课标老师出的,完全是针对新课标的,针对其他地区可能还没有太大的用处,然后里面的方法还有选择题等等的,都是老师自己研究出来的(教了二三十年书了)如果大家有了之后一定要用心看,然后遇到题的时候就要分析这个题到底是用应该是哪一类,用哪种方法,尤其是要研究高考题。
模拟题不要做的太多,但是不是不做,也有质量比较高的。地理大题考的是地理思维,不只是背的一些东西。

【政治】
我们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发过复习学案,然后老师带着我们去看课本,明确学案的标题对应的是课本的哪些话,比如政府依法行政,学案里面写的就是
一含义
二原因,意义,
三基本要求(提高行政水平的具体措施)
类似的,只有一个框架
然后老师就在课堂上跟我们说含义是书中哪些,原因是书中哪些。
因为我当时把学案写的密密麻麻的,特别难找,学案也没有框架的优势,完全是线性笔记那样,不好背诵,而框架又太过简略了。
所以机智的学姐,就想到了一个方法,把上面两种资料(也就是框架跟学案)结合在一块儿,再加上课本和老师推荐的《一本》上的注意事项和表格,完成了我自己的独家背诵资料。
【一】我们用的资料
1.《一本》,作为对课本的补充,我觉得这个跟历史王后雄的地位差不多
2.老师找各种高考题,模拟题印成篇子。注意,这里是高考题和模拟题,不是像历史那样,都是高考题。自我觉得政治这种东西,高考题和模拟题,差不了太多,差不多算是文科三科中最简单的一科了
3.复习的时候每个单元都有学案,
【方法】
政治的方法,我就说我们老师的了,简单明了。这可是真正独家的方法,放在商场上都是商业机密

政治选择题
主要是读材料,分两种错误,一种是文不对,一种是选项本身的错误。
文不对的意思就是,选项无法体现材料,选项跟材料一点关系都没有。
好了,没有了,就是这么简单,大道至简嘛哈哈哈

政治大题
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圈的,一种是没圈的,这个圈就是范围的意思。

你一定要清楚,题干中的表述是一课的还是一个单元的题目,需要把所有的小标题都背下来,有的时候他直接问标题,你要是没有背过就惨了,而且有些大标题跟小标题还挺相似的,容易混,标题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是否是有圈儿的题,比如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那就是有圈的题了,就是把知识说全再注意结合材料就行
❤有圈的题
一个原则是保全,就是最好要把这个范围里面的知识都答出来
一个原则是根据材料分出主次,跟材料相关的先答,跟材料不太相关的后答,简答

为什么要这样

说到这里,我必须爆一个内幕,就是高考文综评分的时候,不是完全按照标准答案评的,
不是!
是各个阅卷老师根据题目商讨,有哪些话语是一样意思的也可以给分,我们老师说照着高考给的标准答案来答是错误的,因为那个答案几乎没有规律可循,但是教给我们的方法是通法,因为存在那些商讨过的答案标准,所以用这种方法来答的话,最后会跟写标准答案得的分也差不了多少
我们老师说能答出标准答案的人肯定都不是人(笑)

【例一】结合材料,运用认识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这类题就不要答其他的知识了,答了也是白答。
有圈的题比没圈的题要简单一些。但是它的比重也越来越少了,因为简单嘛
答案当中除了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之外,还要结合材料,也就是概括一下材料,把它往实践和认识上靠,这就完成了结合材料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这个就是有圈的题,只答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就行了,但是文化创新里也有那么多的知识该答哪个呢?
从问题中找答案,
看没看见题目中的如何两个字,所以喽,就答文化创新的途径,先用术语表示出来,再结合材料
像答案就是,1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他深入兽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
2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他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
3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
标准答案跟我写的顺序,其实是相反的。他是先说材料再说术语,不过我觉得把术语放在前面这样写会比较清楚的让老师看到要点
❤没圈儿的题
原则是注意广度,多角度,但每个角度要少写,知识点加材料的形式,主要是根据材料,找相关的内容
问法,一般是,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等等,很大的一方面

❤答题步骤

注意
^O^影响里面分积极与消极,
^O^圈出材料和题干里关键词,材料分层

注意
^O^没圈的题必答,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体
^O^形式是知识点加上结合材料的话
^O^术语要写完整,比如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因为有的时候答案只有求同存异,或只有兼收并蓄,你写一半儿,万一没碰上的话,不是很亏吗。
^O^分主体来答题,比如人民,社会,国家,企业,让他们分别作为主语,一般它影响的时候用

⭕政治会考一种类型题是图表题,是新课标的特点
一般就是给你一个图表让你说出图中给你的经济信息,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


1.分时间段,几几年到几几年
2.增加量,增加快慢,差距(如果没有这些方面明显的特点的话,就别答,自己取舍吧)
3.整体趋势,分段趋势(取舍),或者波动增长和下降(波动的话,必须比较明显,才可以答)
4.现实意义,比如反映了收入情况不容乐观,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等等,如果答术语的话也就是经济生活那本书。